厄 爾 尼 諾 定 義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海水異常變暖。香港天文台以厄爾尼諾綜合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距平指數來定義厄爾尼諾事件:
(1)海溫距平指數在+0.5℃或以上,並至少持續5至6個月;或
(2)海溫距平指數在連續5個月內維持在+0.5℃或以上,其距平總和達+4.0℃或以上。
厄 爾 尼 諾 概 要
對於厄爾尼諾這個氣象專有名詞,相信各位氣象迷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可以把厄爾尼諾視為大氣與海洋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
在正常情況下,赤道西太平洋受大範圍的暖水區控制,即我們所稱的西太平洋暖池。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偏東信風顯著減弱,原先維持赤道太平洋海平面東低西高形勢的支柱受到破壞,促使西太平洋的表層暖海水和次表層正海溫距平區迅速東移,最終令赤道東太平洋的海平面逐漸升高,暖水層逐漸增厚,海表溫度隨之上升。赤道中、東太平洋由海面直到一百米深處均會逐步被暖水佔據,海表異常偏暖的範圍會愈來愈大,持續時間長。
從上述資料可見,海洋溫度的分佈發生了巨大變化。有見及此,大氣也會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由於赤道西太平洋的暖水區東移抵達赤道中、東太平洋,沃克環流上升支和下沉支的位置也發生偏移,對流活動的中心(上升支)移至赤道中、東太平洋上空,該區的上升氣流大大加強,降水顯著增加。相反,赤道西太平洋的上升氣流明顯減弱(受下沉支影響),變成降雨較少的區域,形成大範圍乾旱。
厄 爾 尼 諾 對 本 港 氣 候 的 影 響
根據香港天文台所提供由1950年至200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期間,本港冬季(12月至2月)和春季(3月至5月)會錄得較正常偏多的降雨量。天文台的研究指出,沃克環流產生的下沉氣流會引致華南沿岸的西南季候風增強,並把大量水氣帶到該區,導致連場大雨。另外,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較大機會令本港秋季(9月至11月)的平均氣溫接近正常,冬季(12月至2月)的平均氣溫較正常為高。
至於影響本港的熱帶氣旋數量方面,由於沃克環流的位置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偏東,熱帶氣旋生成的集中地亦會在西北太平洋較東的位置,故較少熱帶氣旋進入南中國海,令本港早於六月受熱帶氣旋影響的機會較低。
|